當前位置: 首頁>> 今日中國>> 中國要聞
 
50萬沿淮居民遷建安置彰顯"人水和諧"治水新理念
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gymcjnpx.com   2010年10月22日   來源:新華社

    新華社合肥10月22日電(記者 姚潤豐、蔡敏、詹婷婷)土生土長在淮河岸邊的普通農民汪澤中,四十多歲后第一次不用再為夏季的洪水擔憂了。

    這位生活在安徽省六安市羅集鄉(xiāng)華城村的中年農民,兩年前帶領一家人從行蓄洪區(qū)搬遷出來,在鎮(zhèn)上住上了自己的小樓。

    回想起2003年那場大水,在淮河流域城東湖蓄洪區(qū)生活了四十多年的汪澤中仍然久久不能忘懷。那一年因為行蓄洪區(qū)啟用,華城村一片汪洋,他家的兩間土坯房泡在水里,好不容易積累的一點家產又一次全沒了。而這種家產盡失,甚至生命也受到威脅的傷痛,祖祖輩輩生活在淮河岸邊的汪家經歷了又何止一次、兩次……

    所幸的是,2003年大水之后,國家給他和鄉(xiāng)親們每戶補助了15000元,并在地勢較高的鎮(zhèn)上無償劃撥土地幫他建了新房?!白∵M新房后,心里踏實了,現(xiàn)在我租種了附近100多畝地,每年收入都在4萬元以上?!?/p>

    事實上,華城村的移民遷建只是整個淮河流域移民搬遷工程的一部分。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近日發(fā)布的新中國治淮60周年總結中介紹,2003年、2007年淮河大水后,國家對淮河干流行蓄洪區(qū)和灘區(qū)實施了“退人不退耕”式的居民遷建工程,累計安置49萬余人。

    水利專家指出,淮河居民遷建安置工作是新中國水利建設史上的一項壯舉,它使越來越多的百姓從洪水威脅中轉移出來,過上安定的生活。

    流經河南、安徽、江蘇、山東等省,全長1000公里的淮河,本是一條通暢的河流?!白咔ё呷f,不如淮河兩岸”,曾是千百年來淮河兒女美好生活的生動寫照。但是,歷史上黃河多次潰決奪淮,使淮河喪失了入海口,這條河流也就變得泛濫成災。

    1950年10月,中央人民政府頒布《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》,開創(chuàng)了新中國治理淮河的新紀元,淮河也成為新中國第一條全面、系統(tǒng)治理的大河。60年來,中國在這條桀驁不馴的河流上展開了一場持久的綜合治理工程。而規(guī)??涨暗倪w建運動背后,中國人的治淮思路也發(fā)生了轉變,從祖祖輩輩與洪水斗爭的“人定勝天”轉向人開始“主動退讓”。

    近些年來,隨著經濟社會的發(fā)展,“人水爭地”矛盾突出,人占水道則被認為是淮河洪水易于泛濫的一個重要原因??菟畷r,兩岸農民就在露出水面的洼地、河道或是河灘地上耕種居住,并搭起小土堤圍護,導致淮河河道日益變窄,水流不暢。

    “久而久之,一些被侵占的水域、河灘地就形成了現(xiàn)在的行蓄洪區(qū),每當淮河干流遭遇特大洪水時承擔分洪任務,緩解淮北大堤堤防壓力?!彼炕春铀瘑T會副主任汪斌說。

    他指出:“行蓄洪區(qū)內還居住著大量人口,每應用一次,就得轉移一次,既加重了啟用成本,也增添了不安全因素。”

    隨著科學治水理念不斷深入人心,淮河治理工作從最初的以“嚴防死守”為標準,轉變?yōu)閷ⅰ叭嗣裆踩⑷伺c自然和諧”放在第一位,以人為本,還道于水,逐漸成為重要指導思想。

    淮委主任錢敏表示,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為新的治淮思路奠定了基礎。近年來的淮河治理工作中,行蓄洪區(qū)改造建設工程被放在重點位置,水利部門陸續(xù)對現(xiàn)有行蓄洪區(qū)逐一研究,因地制宜,確定不同的改建方案,實現(xiàn)人水和諧。

    對于標準很低、應用頻繁的行洪區(qū),民眾將逐步遷出,給洪水留出空間,或是開鑿分洪道“讓路于水”;對明顯盤占河道的行蓄洪區(qū)則徹底廢棄,恢復河道;提高城市附近需要使用的行蓄洪區(qū)的一般堤防標準,使其不再因啟用而轉移人口。

    “今后行蓄洪時,蒙洼等7個行蓄洪區(qū)無需臨時轉移群眾。”安徽省水利廳廳長紀冰說。

    與此同時,治淮專家還在不斷完善科技預測、調度等非工程手段,并適時、適地修建水庫,不斷探索如何把夏季淮河泛濫時的洪水“留下”,彌補冬春季節(jié)沿岸的干旱,實現(xiàn)“洪水資源化”,化水害成水利,造福于民。

透過三次大洪水數(shù)字看治淮工程減災效益

    新華社合肥10月22日電(記者姚潤豐、蔡敏、詹婷婷)新中國治淮60周年之際,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近日連續(xù)發(fā)布治淮大事記、治淮重點工程建設情況等一系列總結,其中詳細披露了1991年、2003年、2007年三次大洪水災情,客觀展示了治淮重點工程減災效益,引起廣泛關注。

    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,淮河共發(fā)生三次流域性特大洪水,水情不相上下,但受災情況卻大不相同。據淮委公布的情況,1991年汛期淮河干流正陽關、蚌埠最高水位分別為26.51米、21.98米,均居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三位,洪水致500余人死亡。國務院及時召開治淮治太會議,并決定成立國務院治淮領導小組,部署了基本完成以防洪、除澇為主要內容的近期19項治淮骨干工程建設任務,掀起新一輪治淮高潮。

    2003年,淮河發(fā)生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僅次于1954年的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?;春痈闪髡栮P最高水位為26.8米,居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位。

    2007年,淮河再次發(fā)生流域性大洪水,洪水量級與1991年相當。但由于2007年19項骨干工程基本建成,流域洪水調度更加科學靈活,洪澇災害損失大幅減少,無一人死亡,受災面積、轉移人口、抗洪搶險人員、直接經濟損失比1991年分別減少4527萬畝、128萬人、291萬人、184億元。

    淮委主任錢敏介紹,近年來,淮河防總與沿淮各級防汛指揮部門堅持以人為本、科學防控,采取“攔、泄、蓄、分、行、排”等綜合措施,實現(xiàn)了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轉變,洪澇災害損失大幅減少,社會安定程度明顯提高。

    統(tǒng)計顯示,1991年、2003年、2007年大水中,受災面積、受災人口和直接經濟損失均呈逐步減少趨勢,2007年成災面積2380萬畝,分別比1991年、2003年減少60.5%和38.8%;特別是在流域經濟快速發(fā)展、經濟總量大幅提高的情況下,2007年直接經濟損失卻分別比1991年、2003年減少54.3%和45.7%。

    2010年,總投資447億元的治淮19項骨干工程全面完成。專家組評估報告顯示:治淮19項骨干工程已經形成較為完整有效的防洪減災工程體系,其中中下游主要防洪保護區(qū)和重要城市防洪標準從不足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,沂沭泗河中下游主要防洪保護區(qū)防洪標準從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。

    由堤防、行蓄洪區(qū)、水庫、防汛調度指揮系統(tǒng)等共同組成的流域防洪排澇減災體系,在行蓄洪區(qū)充分運用的情況下,可防御新中國成立以來發(fā)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,能夠基本保障重要城市和主要防洪保護區(qū)的安全。

 
 
 相關鏈接
· 氣象局:淮河以北迎戰(zhàn)冷空氣 中東部霧天范圍縮小
· 安徽省推進節(jié)能減排、加快淮河流域治理紀實
· 水利部:世行貸款淮河流域平原洼地治理項目開工
· 淮河中游支流潁河全線超警 防臺風工作有序開展
 圖片圖表
 欄目推薦
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(zhí)法監(jiān)管
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(guī) 央企在線 新聞發(fā)布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