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
http://gymcjnpx.com/

垃圾分類要落到實處

2017-02-06 07:12 來源: 經濟日報
字號:默認 超大 | 打印 |

  破解“垃圾圍城”這道難題,垃圾分類、回收利用被公認為是最好的途徑。

  然而,說說容易做起來難。2000年,全國就確定了8個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。十幾年過去了,一些居民對垃圾分類的認識還是停留在起點,如何讓垃圾分類真正落到實處,依然面臨許多難題。

  如今走在大街上,盡管標有“可回收”“不可回收”標志的垃圾桶隨處可見,公眾對垃圾分類的意義有了普遍認識,但記者在采訪中感到,對“分什么”“怎么分”“分類之后怎么處理”還是沒有達成共識。另一方面,居民的意識習慣不強,垃圾分類主要依靠社區(qū)指導員的二次分揀,讓垃圾分類制度陷入形同虛設的困境。

  在浙江農村,上至九旬老人,下至剛入學的孩童,都會把自家的垃圾分類倒入垃圾桶。而在國內許多大城市,垃圾分類的硬件設施已經較為齊備,垃圾分類制度卻依然浮于表面。有時候,一個智能垃圾箱,不如一張寫清楚垃圾類別的便民貼、一套詳盡的垃圾分類標準、一個清晰注明垃圾類別的包裝、一堂學習垃圾分類的“開學第一課”。

  除了居民個體的內在因素,垃圾分類制度本身也存在問題。一些地方將分好類的垃圾合并裝車,“一鍋化”的處理方式直接影響了居民的分類熱情,形成惡性循環(huán)。而如果采取“分車裝運”,則之前一輛垃圾車可以解決的問題,就需要三四輛車或一輛車跑三四趟來實現(xiàn)。此時,若終端處理依然采用混同填埋的方式,那前面增加的三輛車的成本也相當于白白浪費。

  “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”,垃圾的資源化水平是影響分類是否可持續(xù)的重要因素。在我國,有價值的廢品主要通過拾荒者途徑進行回收利用。而舊衣服、廢玻璃等,涉及回收、運輸、清洗、消毒,其回收成本甚至比新的還高。破解垃圾分類停滯不前,需要引入社會資本,形成一個良性的經濟循環(huán)體系。

  關鍵是如何提升后續(xù)處置。浙江采用分類收集車,并以推廣終端設備與技術為抓手,促進前端分類就近就地資源化,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,實現(xiàn)了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。前端分類、中端回收、終端處置,形成了一條完整閉合可循環(huán)的全產業(yè)鏈,這正是浙江成功實施垃圾分類的可貴之處。

【我要糾錯】責任編輯:方圓震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